酒店

观察:京城会展经济强势复兴!这个春天是展会的“春天”

  • 来源:京报网
  • 时间:2023-04-13 08:17:31

今天,已成为业界交流展示首要平台和国际环保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首选渠道的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在国展中心盛大开幕,与同在办的其他展会一起,开启了“一日五会”的热闹模式。纵观今年的会展目录,整个4月间,京城各类展会有近20场,数量几乎赶上了前三个月的总和。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展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主,到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再到发展成行业的领军品牌和商业的吸金器、展示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重要平台——北京的展会,已成长为蓬勃繁荣的“会展经济”,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在疫情之后快速复苏,欣欣向荣


【资料图】

1954年,北京市师范学校附属第二小学的孩子们参观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

【关键词】传经送宝,展示成就

传经送宝、展示成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展会的“关键词”。1952年7月,市总工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了一场长达两个月的“北京工人先进生产经验展览会”,吸引了6.7万余人参观,除本市观众外,还包括绥远、太原、天津、沈阳甚至广州等地的参观团。许多观众参观后都要求把这次展览的先进生产经验编印成册推广出去。

那些年,北京举办的展会内容相当丰富,北京日报也一度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向社会广而告之。从北京日报1955年11月12日4版的《北京的展览会》中便可窥见一斑:这则服务广告罗列了18个大大小小的展览会,而且全部是当日的。这些展览会从内容到形式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有推广生产经验的“增产节约展览会”“车间窍门展览会”,有普及知识的“妇幼卫生展览会”“速成识字法展览会”,还有琳琅满目的画展、书展、花展、工艺美术展……展览地点也不仅仅局限于劳动人民文化宫这样的大场所,文化馆、学校、公园乃至厂矿企业,都有“展厅”。据北京日报1952年12月7日2版《永茂实业公司印刷总厂举办废品展览诉苦会》报道,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厂里请工人们从各车间搜集废品,并在废品上一一标明来自哪里、出现的原因和造成的损失,厂宣传员还编了快板,让税票、铅版等产品登台“诉苦”:“税票上台把言发,我的用处非常大,不料刚到裁切组,裁刀‘喀擦’一落下,我的头脚分了家……”鲜活的实例,风趣的形式,让大家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出产废品的严重性。通过这次废品展览会,各车间都建立了检查制度,成品质量大大提高。

1957年2月20日,规模空前的全国农业展览会在京开幕,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级农业展览会。据北京日报1957年2月21日1版《全国农业展览会开幕第一天》报道,展会不仅展示了我国解放以来在农、林、渔、牧、水利、气象等建设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珍贵资源和巨大的增产潜力。这场盛大的展会历时5个多月,到7月底闭幕时,共接待了参观者220多万人次,其中包括苏联农业参观团、泰国贸易代表团、日本社会党代表团,以及所有驻在我国的各国使节。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观展后表示:“这次农展会像一面镜子,它真正反映出了新中国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在短短的几年内,新中国就展现出如此巨大的成绩,这绝非资本主义国家所能办到的。”

改革开放初期

【关键词】走出去,引进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打开,北京展览业开始拥抱世界,“走出去”成为一大鲜明特色。以北京日报关于展会的部分报道为例:1980年6月,以中国现代书画和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的照片为主的北京展在东京开幕,短短6天的展览吸引了4万多人,许多观众在留言簿上用“美好”“感动”“叹为观止”等词汇来抒发自己的观后感;1981年9月,北京商品展览会在科威特开幕,科中双方合办的贸易中心也于同期正式营业;1985年5月,我国受邀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外开设“中国馆”参展综合性大型科技展会;1986年8月,中国经济贸易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历时17天的展出期间,观众总数达35万人……

荣宝斋在香港举办展览。叶永才摄

1980年5月31日,北京在香港举办的首个大型综合性展会——北京市出口商品展览会隆重开幕,展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展品7000多种,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前往参观。展场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常,仅在开馆首日的四个半小时之内,入场观众就达19700多人,第二天更是猛增到26000人。宾主纷纷展开了生意洽谈,先后达成了200万港元的服装交易,不少工艺品亦迅速被订购,价值达40多万港元。(1980年6月1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市出口商品展览会〉在港开幕》)北京日报在随后7月16日2版的追踪报道《一个“没想到”的展览会》中披露,除了传统的服装、工艺品外,北京的化工产品、机床、五金工具也引起不少外商的兴趣,许多参观者这样议论:以前一提北京,就是工艺品、景泰蓝,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东西!星海牌104A立式钢琴前围着一大批商人,他们得知货已售完,立即向工作人员恳求道:“能不能给挤点?”最终,这场历时21天的展会,创下参观人数达17万人次、成交额750万美元的佳绩。

1985年9月,中国北京经济贸易展览会在华盛顿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市规模最大的一场出国展览会。在华盛顿市会议中心C馆2500平方米的展厅内,共展示了119类、5000多件(套)展品。(1985年9月27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经济贸易展览会在华盛顿开幕》)历时9天的展览会吸引了4万多名美国观众,展品引起了美国工商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共签订3000万美元的进出口贸易合同。

(1985年10月6日《北京日报》4版,《中国北京经济贸易展览会获圆满成功》)

展会“走出去”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引进来”,而且所涉领域极其宽泛:国际农业技术展、国际可再生能源展、美国经济贸易展、日本工业新产品样本展、多国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展……这些琳琅满目的展会,有很多还刷新了纪录:1984年11月和12月相继在京开幕的国际铁道地铁设备和技术展览会、国际航空技术展览会,1986年1月和6月的国际国防工业展览会暨工业现代化展览会、国际体育仪器器材展览会,以及1987年6月的国际机器人仪器仪表展览会,都属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我国举办;1986年3月先后举办的国际机床和通用机械设备展览会、国际纺织服装工业展览会,以及7月的国际汽车工业技术展览会,都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同类展览中的最大规模。

1985年7月,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立。据北京日报1987年3月8日4版《今年将举办22个国际专业展览会》报道,国展中心积极开拓国外来华展览业务,年内要在北京展览馆、农业展览馆和人民大会堂等地举办22个国际专业展览会,涉及通讯、国防电子、新材料新技术、核放射医疗设备等方方面面。这些国际性的专业展览会,将对本市发展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和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起到促进作用。

深化改革阶段

【关键词】渐成气候的会展经济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北京展览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速。据北京日报1991年5月5日2版《本市今年展事频繁 参展外商积极踊跃》报道,4天后开幕的“国际专业音响、灯光及演出器材展览会”,云集了来自日本、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70多个厂家的先进专业音响、乐器及舞台灯光设备。由于外商参展非常踊跃,设在民族文化宫的这场展会,原定招展面积远远不够,以至于将民族宫餐厅也包下作了展厅。

强劲的需求,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展览场地。除了著名的国展中心、北展、农展馆外,一些酒店、商场和体育场馆也纷纷开辟出办展场地。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每天,在北京的大饭店、高校、研究机关都有学术会议在召开,一些更加专业化的展会逐渐增多,并且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大为提高,一些国际顶级展会纷纷来到北京拓展市场。(1996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7版,《北京成为国际科技交流中心》)1997年7月,北京科技会展中心动工兴建,以服务21世纪中国高科技产业为目标,要建成为北京市西北地区的标志性建筑。(1997年7月6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科技会展中心动工兴建》)2001年,已经扩建5次的国展中心宣布易地建新馆,因为一年要办100多个展览,平均3天就1场,许多大型展会一办就是上万平方米,展馆不够用了。(2001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5版,《国展易地建新馆扩容四倍》)

随着展览规模的壮大和质量的提升,“会展经济”的概念出现了。

2000年,北京人印象中最火的一个展览是国展中心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据北京日报2000年6月11日2版《车展辗热“会展经济”》报道,规模盛大的车展给北京带来数以亿计的各项收益。展馆周边各种档次的旅店早在展会开幕前就全部爆满,各大饭店的会议中心、宴会厅热闹异常。酒店、餐饮、交通、零售、广告、印刷、旅游等行业都从中受益匪浅,相关产业收入竟是展会直接收入的6倍,“会展经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新词汇。

▲1997年,一汽集团在京举办的“第一国车展”,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 刘新华摄

国贸房展也已大成气候,办出了品牌效应,这在房地产界和展览界是公认的,办房展去国贸似乎成了惯例。2001年的房展安排颇有名堂——春、夏、秋、冬四季展,像电视连续剧,其中春季房展在没正式刊登广告、没发任何招展材料的情况下,1、2号馆及其序厅就全被订满,组委会不得不新开发了3号馆。不光开发商“唱戏”,中介机构、广告商、建材、家具、装饰品、卫生洁具等经销商也去“沾活儿”,同时还带动了相关的其它一些生意。

(2001年1月22日《北京日报》6版,《会展经济能成势吗》)

本市从1998年开始举办的标志性活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甫一推出便牢牢锁定了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地位,成为北京展会中的一个名牌。2002年,“国际周”升级为“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在谈到以科博会为代表的会展经济发展时,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说,会展经济应是北京发展第三产业非常重要的领域。北京现在正在整合会展的资源,大力推动会展经济的发展。把国际周改名科博会,正是北京重视会展业的举措之一。

统计显示,“九五”期间,北京共举办1251个展览会,占到全国展览会总数50%以上。(2002年12月7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拟打造会展之都》)

新世纪新时代

【关键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洪流,“会展经济”迅速成长,被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拉动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十五”期间,北京市将服务贸易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会展业是服务贸易中的“重头戏”。

在2008年中国国际会议产业论坛上,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共举办了87场大型会展,在全球城市中位列第8,成为首度出现在前10名的中国城市。2008年,国家会议中心2000人以上的会议和展览谈了100多个,其中最远的项目已经谈到了2018年。(2008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13版,《北京步入全球会展城市前十名》)

在会展业专家看来,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如同一针“催化剂”,进一步加速了会展业场馆建设、配套设施、服务水平的各项改造升级。到2010年,北京大型会展中心遍地开花,顺义“新国展”的风头已经逐渐盖过了“老国展”,位于北五环的北京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边的国家会议中心都在规模体量上再创新高。由于会展业高盈利、高附加值的行业特点可以实现巨大的带动效应,因此业内对这一比例的估算大约在1∶10。也就是说,按当下本市会展业全年直接创收约150亿元的规模保守计算,间接创造价值便达到1500亿元之多,其“隐形”贡献不可小觑。而会展业对于北京的意义远远不止“印钞机”那么简单,大型展会不仅是展示最新技术和发布最热门产品的理想平台,也是传播新视角、新导向的“风向标”,一系列新能源、低碳、环保、绿色高科技展会纷纷“扎堆”北京,正是和首都的产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2010年4月10日《北京日报》1版,《会展业成为北京经济增长强力新引擎》)

据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9日3版《北京国际会议数量居大陆城市之首》报道,2010年,北京会展业收入达172.5亿元,比上年强劲增长31.8%,其中国际展览项目贡献度超过四分之一。北京会展经济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北京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会都”。

2012年5月,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在京隆重开幕,“南有广交会,北有京交会”的格局就此形成。作为全球唯一覆盖服务贸易全部领域的综合交易会,首届京交会在短短5天会期内便签订项目458个,成交总额突破600亿美元。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简称由“京交会”更名为“服贸会”,同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平台。

2020年9月服贸会首日游人如织。程功摄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成为热词,而北京会展正是这一升级的鲜明注脚。“云上服贸会”是2020年服贸会的特色之一。随着服贸会数字平台官方网站和APP浏览量以及活跃用户攀升,线上展馆成为整个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办方还为展商提供线上看馆、线上预订等服务,这在过去也是从未有过的;线下场馆则推出自助寻车、铺设场馆导航服务信息点等创新服务,这种“会展+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让展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认为,通过科技手段增加线上服务,无疑是对实体展会的有效补充,可以说提供了一种增值服务,“拥抱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将是未来会展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如果能够探索出好的商业模式,会展业将会有一个飞跃。”(2020年9月30日《北京日报》2版,《京城会展经济强势重启》)

今年2月,北京开年首场重量级展会——ISPO Beijing2023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在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大幕。自2005年进入中国,尤其是自2011年选址国家会议中心以来,这场大展连年举办,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展会被迫按下暂停键。时隔4年,这一行业大展在京重启,这是京城会展重振的风向标,也是整座城市经济复苏的风向标。(2023年2月10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会展释放复苏强音》)

京城会展的强势复苏,释放出经济复苏、市场回暖的重要信号。这个春天,是展会的春天。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60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东教育装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